阅读,既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在暑假接近尾声时,一批北京学生开启了一场“走读”之旅。他们跟随学者的脚步,走进了作家们的故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6日至18日,首届“北京市青少年阅读节”在京举办,阅读节策划了五场“北京作家故居行”系列走读活动,带领五十余位中小学生,加入“走读”之旅。他们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听文化学者汪兆骞谈读书与“鲁迅生平故事”;他们跟随曹雪芹纪念馆荣誉馆长李明新,找寻曹雪芹的西山足迹;他们还来到林海音笔下的南柳巷,追寻一桩桩“城南旧事”……
追寻现代作家的踪迹
16日下午,北京市光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参与了“走近中国现代文豪了解鲁迅生平故事”活动。文化学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前编审、中国作协会员汪兆骞来到北京鲁迅博物馆,为参加“北京作家故居行”的师生们作了专题讲座。
讲座中,汪兆骞用生动的故事介绍了鲁迅的经历和他曾经生活过的几处居所。汪兆骞说,位于阜成门内西三条二十一号的宅院,其院内造屋都是鲁迅自己经管的。当时,担任监工的是鲁迅的同事,他让工人在北房之后接出一间房子,北窗是玻璃的,近乎画室。鲁迅说:“我将来便住在这个‘老虎尾巴’里。”汪兆骞介绍,鲁迅在京十多年,尤其是在“老虎尾巴”内的创作活动,为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影视导演安古的带领下,学生们实地探访了位于东城区内务部街的梁实秋故居。安古说,梁实秋晚年常常想念北京故居,因为这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度过童年的地方。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他曾感叹:“想起这栋旧家宅,顺便想起若干儿时事。如今隔了半个多世纪,房子一定是面目全非了,其实人也不复是当年的模样,纵使我能回去探视旧居,恐怕我将认不得房子,而房子恐怕也认不得我了。”
离开梁实秋故居,青少年们又前往位于南柳巷的晋江会馆。安古介绍,以创作《城南旧事》闻名于世的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整个童年和青年时期,在北京先后迁居九次,晋江会馆的这处故居在她的回忆录里有所记述。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林海音另外几所住处早已随着时间消逝无踪,想要找到它们,只能翻开这位女作家的作品,去书中寻找。
“我们去了之前在课本中才能看到的作家的家,亲眼看到他们的书房、家具。在作家故居的院子里,我仿佛能看到他们专心写作,或是漫步的情景。”走进几位现代作家故居,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来自北京市人大附小二年级的冯秉昂同学印象深刻。
聆听清代文学家的故事
“清代文学家的故居之旅”分别走进了位于什刹海的纳兰性德故居和位于国家植物园的曹雪芹故居。
在纳兰性德故居,学生们观看了纳兰性德生平展,主办方邀请策展人、北京市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兼主任、纳兰文化出版中心执行主任刘子菲来讲述纳兰性德的生平故事和读书经历。
刘子菲介绍,纳兰性德乐意结交江南布衣文人,并在京城促成了“博学鸿儒科”。而他帮助过的一些布衣文人知恩图报,在纳兰性德去世后的第六年,将他于后海北沿醇亲王府花园内通志堂所留下的手稿整理收集成册,出版为《通志堂集》,使纳兰性德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以前只是在语文课本中读过一些纳兰性德的诗词,而这次活动让我了解到一些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参观中,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五年级学生高佑昕发出了少年人独有的感慨,“纳兰性德的家庭环境比我优越得多,都没有不思进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抱负,我也一定能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红楼梦》是一个大舞台,这部著作把各种各样人物的命运在舞台上演给人们看,让人们从人物身上看到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如此,当大家明了‘命运’这个东西时,内心就从容了,主动了,活得潇洒了。”来到位于国家植物园里的曹雪芹纪念馆前,曾担任曹雪芹纪念馆馆长十年的李明新带领学生们感受“《红楼》与红学”,她从“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文化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读《红楼梦》”和“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三个方面与青少年们进行了交流。
关于曹雪芹故居的发现有哪些故事?李明新说,1971年,居住在此的退休语文老师家里“题壁诗”被发现,随后,北京西山正白旗三十九号院是否“曹雪芹故居”就成为红学界争议的热点问题。李明新在任曹雪芹纪念馆馆长期间,曾邀请公安部笔迹鉴定专家对题壁诗的字迹与保留下来的曹雪芹书箱上的笔迹做了对比。经鉴定,题壁诗字迹与曹雪芹书箱上的字出于一人之手。是不是曹雪芹亲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红学界一致赞同在曹雪芹生活的环境里,建立一座纪念馆,缅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培植青少年的“阅读大观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参与“走读”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到学习与生活中,建设起属于自己的“阅读大观园”“文化大观园”。
18日,在“北京作家故居行”的最后一场活动上,汪兆骞为参与活动的学生们介绍了鲁迅、郭沫若、老舍等多位中国现代文学家的生活经历与创作故事。在谈到如何阅读时,汪兆骞表示,阅读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读的书。他希望广大青少年在读书时从经典读起,学会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汪兆骞认为,“全民阅读”连续十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我们在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决心和信心。北京阅读季作为“书香中国”建设的优秀项目,举办“北京市青少年阅读节”这样的“走读”活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
“北京市青少年阅读节”承办方相关负责人胡芳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浪漫的想象——在这次“北京作家故居行”中,学生们踏过的每一块砖上,经过的每一棵树下,都有可能留下过作家的足迹,这些地方曾酝酿出伟大的作品。“希望这样的‘走读’活动能在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种下读书的种子,让我们静待一颗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胡芳说。
(本报记者陈雪本报通讯员郭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