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梦里桃乡水蜜桃基地,村民和电商工作人员在一起采摘水蜜桃。新华社发(龙英 摄)
三月桃红,六月桃香,四季桃醇。
随着近日早黄玉、红玉、早脆等多个本地品种抢“鲜”上市,桃园里随处可见穿梭忙碌的果农。“我们的桃子个大饱满、香甜可口,很受市场欢迎呢。”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水蜜桃,长松村村民谢仁斌喜上眉梢。
龙泉驿区是全国知名的水蜜桃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水蜜桃之乡”。2004年,龙泉驿水蜜桃正式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统计,2023年,龙泉驿区水蜜桃种植面积达5.9万亩,产量6.7万吨,总产值超过8亿元,不仅畅销国内多个城市,还远销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
皮肤黝黑、手脚麻利,今年53岁的谢仁斌种桃子30多年了,亲身经历了当地水蜜桃产业的升级迭代。从刚开始的散户种植到日益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如今,龙泉驿区水蜜桃产业愈发茁壮成长。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当地还邀请了四川省内多位农业、水利、土壤等方面的专家,为水蜜桃种植、加工、储藏出谋划策。
长松村位于龙泉山上,最高海拔约1050米,当地水蜜桃种植历史悠久。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这里曾是龙泉驿区相对落后的贫困村。
2008年,柏合街道长松村党支部书记张天义带头在村里成立了水蜜桃生产合作社,转变生产经营模式,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骨干成员已有400户,管理面积1.2万亩,年产量达4万吨,已成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龙泉山上光照条件好、土壤养分含量高,适合水蜜桃生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江国良说,除了天然的生态优势,近年来,科研人员还通过广泛收集研究桃子的种质资源,从中发掘培育了多个新品种。“我们发掘培育的早黄玉、晚湖景已经在大量推广种植中。下一步,还将推出西蜀系列新品种。”江国良说。
6月18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江国良在长松村查看水蜜桃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 摄
江国良还指导科研团队在桃园发展绿色种植技术,实现病虫害精准识别、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带动桃产业走品质化发展之路。主要栽种29个品种,每年5月至9月都有鲜桃上市。如今,水蜜桃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果”。
作为种植大户,谢仁斌不仅自己家种了10多亩桃子,还帮着周边村民管理着1000多亩桃园。有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指导,说起种桃的“门道”来,谢仁斌如数家珍。
“我们跟着专家学到了很多新东西。比如,防虫可以多用防虫板,不用打农药,更绿色环保;在修剪技术上,以前用的短枝修剪办法容易损伤桃子,现在用的长枝修剪技术更简单,能增强树体的通风透光量,有效提高桃子的品质。”谢仁斌告诉记者,种一亩桃子能卖2万元左右。现在,村里的水蜜桃销售越来越好,几乎都是商家主动上门收购。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现在村民们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不少村民都在通过电商渠道进一步打响品牌知名度。”张天义说。
这是6月18日拍摄的龙泉驿水蜜桃基地照片。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 摄
在合作社的引领下,从2015年起,长松村村民年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2017年,该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穷帽子”。
桃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折射出生态保护理念的落地生根。
柏合街道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站负责人冯洪兰介绍,当地桃产业在壮大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广泛推广使用生物肥料代替化学肥料,实施包装物回收等。
“这几年,我们在山里经常见到很多过去从没见过的漂亮鸟类,不少爱好者还建议在这儿修建一个观鸟站点。”冯洪兰说。
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蝶变,龙泉驿区桃产业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产业链也在持续延伸中。以桃为媒,当地已经研发推出了桃果酒、桃果饮、桃胶冰粉等产品,正努力实现一季赏花、三季品桃,让桃产业全年“流量不掉线”。
标签: